• 主頁
  • 機構事工
  • Tvpluz
  • 人物見証
  • 申請播放
  • 城中話題
  • 機構出版
  • 認識我們
  • 你的支持
  • 福音產品
  • 聽信真道(亞洲)
  • 機構事工
    • 2021年份
    • 2020年份
    • 2019年份
    • 2018年份
  • Tvpluz
  • 人物見証
    • 人前人後
    • 証焦點
    • 愛生命愛香港
  • 申請播放
    • 表格下載
  • 城中話題
  • 機構出版
    • 「真証傳播」季刊《証信息》
    • 人前人後
  • 認識我們
    • 認識真証傳播
    • 總幹事家書
    • 加入我們
    • 辦公室資料
  • 你的支持
    • 《等一個擁抱》電影包場
    • 感恩・代禱
    • 奉獻方法
    • 付款安全指引
    • 捐獻者權利約章
  • 福音產品
    • 証購網
    • 免費下載
    • 售賣點
  • 聽信真道(亞洲)
主頁   城中話題   哲思破格 (第三輯)
以慢打快才是上策?
編者/作者 : 張國棟博士
《時代論壇》總編輯在半天前發表了一篇文章,討論一些網上消息傳得太快,但卻是假的,他認為,「互聯網已成為民間社會的建構集體思維的場所,如何避免資訊『塘水滾塘魚』甚至以訛傳訛,還得要靠現實的結連,客觀的對證查核,這樣面對風浪方能應對合宜。」因此,他盛讚「以慢打快」才是有沉澱力、影響力和具建設性(「有幫助」)。他甚至把「以慢打快」提升到屬靈層次,說是一種「屬靈的辨悉」,乃聖經所講的「金蘋果跌入銀網子」(箴言廿五章11節下)的新喻意。我認為這反映出背後有一些概念混亂和媒體理念落差,而他提「以慢打快」提升到屬靈層次,亦不恰當。
一,快就是不好?
首先,大家要留意,快不一定就是沒有調查過的。像今次NIV事件,新興教派關注小組和信仰百川的反應真是快的,但同時你看得出他們確有花時間思考和調查(參考)。當然,有調查過不等於一定不會出錯,如果有人這麼努力,幫助你天天看了那麼多消息,只是突然有一兩次「衰咗」,你就批評他們跟車太貼,還是回去看那些慢吞吞的媒體吧,這是否公允和明智呢?各位可想一想。
二,慢就是好?
同理,慢也不一定代表調查過(有些人可能只是等了幾天待沒有爆出這是假消息,就當是證實了),調查過也不保證不會出錯。這點下節再談。另外,值得留意的是,有些教內媒體連慢也算不上,而是他們不打算報導那麼多消息,或想剪裁到適合他們眼中讀者的口味。由此看來,「慢」不單單是審慎的意思,有時也包含「由我來審查或剪裁你可以知道甚麼」的意圖。這是否真的好事?各位可想一想。在此我會建議讀者參考我在〈香港教會資訊新時代〉一文裡談到教會資訊新世代下要有不同的觀念。
三,責任與成效
在上述兩點我均提到,盡了一般人眼中的查證責任,並不會確保消息百分百為真的成效。誠然,經過這幾十年的哲學知識論的討論,我們實無法否認具知識證成的信念(epistemically justified belief)與真信念(true belief)之間是有落差的。來到這裡,我們其實應該要反思,在盡了一般人眼中的查證責任後,發放的消息最後被發現為假,傳達消息者還要被定為做錯事嗎?為甚麼我們彷彿認為必須一開聲便是百分百無錯?我這樣說,可會有不小心的讀者誤以為我主張信口雌黃。那不是我的主張,我上面已講了,傳達消息者要盡一般人眼中的查證責任(例如在NIV事件裡,那假消息用詞那麼誇張,論證本身亦有明顯缺點,理應令我們起疑)。我主張的只是,盡責不能保證百分百無講錯,而大家說話當然要盡責。

另外,當代知識論也有一個提醒值得參考:當我們太拼命避免犯錯而獲得假信念,我們可有留意到自己放棄太多獲得真信念的機會?亦即是說,倉卒固然不好,但為了避免犯錯而甚麼都不敢相信亦太傻,一個明智的學習者要在兩者之間找平衡。

因此,我要提出問題關鍵並不在於如何更努力避免搞錯,而是在於傳達者(人或媒體)盡責地說話後,發現了搞錯,有否意識到要儘快向他們的受眾更正,並且大家日後對相關消息會敏感一點。這種按新證據更正自己看法和相關行動的機制,並且經歷後思考變得更成熟,應是更重要的,但可惜在評論裡卻被忽略。
四,偏執於百分百無錯
這裡也有一點值得想想:為甚麼我們彷彿認為必須一開聲便要百分百無錯?各位是否認為,講錯後要更正就太「瘀」,霸氣盡失呢?這會否是一種不成熟的意氣,多於一種深思熟慮的關注?其實大家都知道,即使是信徒群體,人與人或組織與組織之間充滿明爭暗鬥,各派系或利益群體很期望對手失言,好讓自己有機會抽水,大造文章,奚落對方。我見過一些教內寫手也是如此,但其實這些是挺膚淺的意氣之爭。
五,結語
在快與慢之中如何取得平衡,可要有實踐上的智慧(天主教倫理學常說的practical wisdom),按個別處境來釐定,無法一概而論。也因如此,這裡沒必要斷定「以慢打快」就是「屬靈的辨悉」。而「金蘋果跌入銀網子」這句話亦沒有暗示「以慢打快」就等於說話合宜。

在這世代裡我們會被大量資訊轟炸,這是無可避免的,面對這個新處境,我認為更值得大家反省的至少有兩點:一,對搞錯的恐懼和規避不宜建立於意氣之爭,亦不能強烈到變成對新知的迴避,以致自己形成封閉系統,二,按新證據作出自我更正的機制十分重要,與其追求百分百無講錯,不如建立良好的自我更正和學習的機制。

最後順便一提,文末說「一份屬靈的辨悉,讓說話更合宜,也為網絡社會的集體思維帶來去蕪存菁的可能」,此話反映了一種我高你低心態,但究竟有多少根據呢?我很記得早前有人質疑新興網上媒體的作者不是人人都有神學訓練,但如果要公平地判斷,我們豈不要反問,今天充斥著各傳統教報的那些作者(其中不少更是用筆名的,令讀者無法查證),又有甚麼神學資歷?而面對教報經常出現的一言堂,又有誰做去蕪存菁的工夫?
作者保留版權
同與不同
 
徐武豪博士
上一頁
再思教導外判化的危機
 
胡志偉牧師
下一頁
哲思破格 (第三輯)
  • 道德、宗教、多元
  • 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
  • 論香港基督教文字風氣的轉變
  • 教會時事隨筆:為甚麼保守神學家會性侵犯女性?
  • 雜談基督教文字工作
  • 論歧視
  • 論絕對
  • 運動激情與學術門檻:世事沒有中立?
  • 兩類網上流行論述
  • 感染力
  • 性格研究給我們的反省
  • 處境化的商業倫理
  • 「友誼」在教內代表了甚麼?
  • 後果論與基督教
  • 斷與續
  • 書評:《基督與商業文化》
  • 進步一定是好的嗎?
  • 哲思破格(第二輯)
  • 哲思破格(第四輯)
最新話題
四十八、百忍成金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4-08
 24
 
九、共同點
 黃文謙
 2021-04-08
 11
 
四十七、人生休止符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31
 48
 
八、公平
 黃文謙
 2021-03-31
 23
 
四十六、放手是為了得著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25
 54
 
七、樂觀
 黃文謙
 2021-03-24
 73
 
四十五、窮則變,變則通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17
 123
 
六、孤單
 黃文謙
 2021-03-17
 105
 
四十四、害怕失敗的失敗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10
 100
 
五、得與失
 黃文謙
 2021-03-10
 84
 
話題專輯
《”武”筆留言》
徐武豪博士
 
《創世記》研讀
徐武豪博士
 
「職場亮光」
黃文謙
 
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
徐武豪博士
 
「哲思破格」
張國棟博士
 
「漁翁撒網」
俞真(Calvin)
 
「真金不怕洪爐火」
梁斐生博士
 
「本週評論」
胡志偉牧師
 
「熱點問答」
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
 
編者/作者
梁斐生博士
胡志偉牧師
俞真(Calvin)
徐武豪博士
關鍵字
音樂聖經人物成長信仰靈修差傳環境職場長者家庭青少年教會社區
回頁頂 
聯絡我們

真証傳播
福音傳播中心
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
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
辦公時間:
星期一至五:
早上9: 00 至 下午6: 00
星期六、日及公眾假期: 休息
訂閱電子報:
請電郵至 info@gnci.org.hk

(852) 2409-1233
(852) 2615-9806
info@gnci.org.hk

網站地圖
機構事工
Tvpluz
人物見証
申請播放
城中話題
機構出版
認識我們
你的支持
福音產品
下載區
手機應用程式

真証傳播 GoodnewscomArray手機應用程式

Apple Store

Google Play Store

訂閱電子報

你的支持

Copyright ©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