約翰福音十六章16-22節
人的一生是一連串的等待,由等待出生到等待離世,其中又有大大小小的等待。這些等待中有期待的,也有無奈的,想要的事會引頸盼望它的來到,抗拒的事若不能避免,便會盡量拖延。在等待中,人要知道等待甚麼,更要知道要來的是好是壞、是禍是福。知道是禍,便要設法避免;知道是福,便會期待早臨,等待的態度在於等待的內容。
在16-19節中,“等不多時”一共出現了七次。16節中耶穌明說等待的內容,門徒有兩次的等待,一次是不再見耶穌,一次是再見耶穌。兩次有先後之分,先不見後再見,意思是不久後,門徒會不見耶穌,再過不久,又會重見耶穌。
這兩次的期待都是發生在耶穌回到父那裏之前,第一次是祂將被賣、被釘、被埋,門徒便不會見耶穌。第二次是耶穌三天後復活向門徒顯現,他們便會再見耶穌。兩件事的發生前後在一星期之內,因此耶穌說等不多時。
耶穌的離世不是門徒想見的,如此離開,更不是他們所預料的,因此他們會憂愁。耶穌的復活也不是門徒所預料的,因此耶穌提醒他們憂愁是會變為喜樂。事實上,兩件正在等待要發生的事,都不是門徒所期待的,因此耶穌預先告訴他們這兩件將要發生的事。
16節中耶穌發出了等不多時的宣告,17-19節都在重複著有關等不多時的一件事,便是門徒不明白等不多時的內容。耶穌在十四章一開始便已提及祂要離去,不單提了三次,更提及去的原因(2、3、4節),稍後更明說祂是往父那裏去(28節)。到了十六章,耶穌再三次提及祂的離去(5、7、10節),其中兩次更說明是往父那裏去。
門徒不明白因為他們完全不領會耶穌所說的話,耶穌已說得非常清楚,且是一而再、再而三,門徒不領會由於他們不能接受,又或他們不想接受。
一直以來,耶穌向門徒表明祂來的目的、祂走的方法,但門徒卻另作他想。彼得勸耶穌不能被殺(馬可福音八章32節)、雅各和約翰在耶穌被賣前希望能坐在耶穌的左右(馬太福音二十章21節)。門徒有他們的想法,以致他們不能明白耶穌的話。
在20-22節中耶穌為門徒的困惑而加以說明,雖然他們當時不能明白,但日後想起,聖靈來到後,他們可以明白(十六章3、12-13節)。
第一次不見會引起憂愁,甚至痛苦、哀傷,因為他們所依賴所寄望的主死了。他們三年多內的夢想亦煙消雲散了,前路可以說是一片茫茫。第二次的再見卻會帶來喜樂,甚至會忘記曾有的哀傷難過,因為復活的主不單再現眼前,而且帶給他們超乎他們所想所求的盼望,甚至他們可以為此而由懦弱變剛強,連性命都可以不要。
等待的次序是清楚的,先降後升、先死後活、先苦後甜,這是神所定的次序,這是主依從的次序,這也是門徒要經歷的次序。
昔日門徒等不多時不得見耶穌,再等不多時會再見耶穌,兩次的等待是指著主的死與主的復活。這兩件重大的事都已經發生了,且記載在歷史之中。今天信徒沒有機會如昔日門徒可以目睹耶穌的死與復活,今天我們不得見祂但有一天仍會見祂,便是祂再來的一天。
昔日的等待只是數天的事,今日的等候卻已過了二千年之久。記得自己四十多年前信主時已聽到有關主再來的教導,且有一種很快會來的感覺,但時至今天,主仍未回來。我並沒有懷疑,因為神藉彼得清楚說明主並非在耽延,而是在寬容(彼得後書三章9節),希伯來書的作者也引用哈巴谷書二章3節提醒當時的信徒,神所應許的必然來到,並不遲延。
時候到了,耶穌被賣、被釘、被埋,昔日的門徒不再見祂;時候要到,耶穌會再來,今天的信徒會再見祂,不見與見都在神的時間表內,神的計劃是會按步就班一一實現的。
主在十六章21節用了婦人生產作為比方,提及產時之痛與產後之樂,苦是一定會過的,樂是一定會到的。主在馬太福音二十四章8節中提及祂再臨時的景況,祂也以“生產之難”作為比喻。以生產為例有兩個意思,一是主再來前之災難和不法的事會日漸嚴重、有增無減,如婦人產前之陣痛。更重要的是生產前,胎兒在腹中成長,每過一段時間,都會有新的進展,五官的出現、四肢的形成,也意味著出生是一天比一天近。孩子出生,十月懷胎,有時限、有進展。主的再來,日子不知但也有時限,也有徵兆。
昔日與今天之等待,在時間與內容上都有不同,但在果效上卻有異曲同工之妙。昔日門徒再見復活之主後,勇於見證、勤於傳道,成了不一樣的人。今天的基督徒因等待再來之主,也要同樣勇於見證,勤於傳道。
昔日的門徒與今天的基督徒都是為最後的一個等待而努力,為的是可以有更多人可以預備好迎接主的再來。這個使命由門徒再見主之後一直至今,一點也沒有更改,且要一直等到主再來的一天才會終結。
神所成就的──主的復活,神所應許的──主的再來,都不只是為了要昔日的門徒與今日的基督徒喜樂,這個喜樂更會帶來患難中的忍耐、使命上的忠誠,使信徒可以承受苦難也可以承擔使命。
盼望是信仰三大支柱之一,盼望也是影響現今生活之主因。昔日門徒可以翻天覆地、盡心竭力,乃因他們看見了復活的主,認知使他們改變,明白使他們拼搏。今天的基督徒要有影響力、要有感染力,便要多認識、多明白。昔日門徒的改變在於主的顯現,今天的基督徒在於神的啟示。
能持守盼望、準備主來,信徒便要多認識多明白這盼望的內容與實在,以致可以影響現在。無奈今天有些教會對主再來並不強調,有些信徒對主再來亦不感興趣,這是一個極大的問題,也會帶來極大的損失。談將來並不虛幻,提再來也絕不消極,真正明白再來的人會積極正確地活在今天,面對人生。人會為今天而失盼望,人卻要因盼望而得今天。
耶穌在六章27節中清楚地提醒門徒:“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、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”。今天教會信徒間是看重如何可以活得更好、還是如何可以得人更多?今天傳福音重要的是改善家庭、還是永恆歸宿?人今天來教會又是期待著甚麼,是解決人生中的問題,或是面對人生後的審判?
信仰無疑可以使人活得更好,也可以改善家庭,人也會因這些而進入教會,但這絕不是信仰之終點,更不是使命之中心。
耶穌說“人子來,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”(路加福音十九章10節),這是祂死、祂復活的原因。希伯來書的作者提醒我們 “人人都有一死,死後且有審判” (九章27節),耶穌也曾宣告“人就是賺得全世界,賠上自己的生命,有甚麼益處呢?” (馬可福音八章36節)。信徒若明白盼望便會回應盼望,過一個有盼望的生活,傳一個有盼望的福音,這個盼望是超越今生、是關乎永恆,是以主再來與新天新地為重點的。
人生是一連串的等待,該等的不要不等,免得錯過;不該等的不要等,免得浪費。門徒昔日不明白以致憂愁,等不多時,他們明白了,由憂愁變喜樂、由膽怯變剛強。今天每一位屬主的人都在等候主的再來,但等的人中有多少是明白的,又有多少人仍然是憂愁的,更有多少人因為明白所等待的而有所改變。主是先降後升,主是為得人而捨己,今天跟從主的人也要以退為進、以捨為得,不要在生活上進取而在生命上倒退,也不要為眼前而忘永恆。保羅提醒我們 “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,乃是顧念所不見的。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,所不見的是永遠的。”(哥林多後書四章18節)。等要等得對,等也要有回應,願意眾教會眾信徒都目標一致、行動一致,行出我們的信仰、活出我們的盼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