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主頁
  • 機構事工
  • Tvpluz
  • 人物見証
  • 申請播放
  • 城中話題
  • 機構出版
  • 認識我們
  • 你的支持
  • 福音產品
  • 聽信真道(亞洲)
  • 機構事工
    • 2021年份
    • 2020年份
    • 2019年份
    • 2018年份
  • Tvpluz
  • 人物見証
    • 人前人後
    • 証焦點
    • 愛生命愛香港
  • 申請播放
    • 表格下載
  • 城中話題
  • 機構出版
    • 「真証傳播」季刊《証信息》
    • 人前人後
  • 認識我們
    • 認識真証傳播
    • 總幹事家書
    • 加入我們
    • 辦公室資料
  • 你的支持
    • 《等一個擁抱》電影包場
    • 感恩・代禱
    • 奉獻方法
    • 付款安全指引
    • 捐獻者權利約章
  • 福音產品
    • 証購網
    • 免費下載
    • 售賣點
  • 聽信真道(亞洲)
主頁   城中話題   胡志偉牧師「本週評論」(第廿二輯)
移植模式的關鍵因素
編者/作者 : 胡志偉牧師
縱觀聖經的教會描述,不是劃一整齊,乃展示著多樣差異。有些教會領袖稱為「長老」(使徒行傳廿17;提摩太前書五17);也有些稱為「監督」(提摩太前書三1-7)。保羅吩咐同工提多於克里特設立領袖,同時稱為「長老」(提多書一5)及「監督」(提多書一7)。

明顯地,安提阿教會與耶路撒冷教會有所不同,前者較為注重外展而「使命導向」(使徒行傳十三1-3),而後者則扮演著有權力的建制決策者(使徒行傳十五章)。腓立比教會,自成立以來,女性領導根本不成問題(使徒行傳十六12-40;腓四2-3);哥林多教會則對女性領導有所保留(哥林多前書十四34-36)。正因如此,自新約初期教會,發展至今的本地教會,特別是福音信仰教會,沒有所謂「唯一」且「絕對」的教會模式。
杜勒斯(Avery Dulles)於其經典著作Models of the Church直言教會本身是「奧秘」(mystery,24頁),他所列舉的五個不同模式:制度、奧祕之共融、聖禮、福音宣講者、與僕人。「這些不同模式,明確地有其用處與限制。」(181頁)杜勒斯提醒我們要辨識每套模式背後的價值,這些不同價值的選取說明了為何某些模式對我有其吸引力。

一直以來,本地大多教牧與長執以「實用主義」而非神學思考來確立其事工哲學,常常一窩蜂追逐時款的「事工模式」,然而能夠成功地「移植」而能見成效的卻不多,關鍵在於主催某款模式的領袖忽略了四個重要的因素:領導力與魅力、堂會生命周期、會眾身分與價值、權力與衝突。
領導力與魅力
成功的「事工模式」必有其品牌代言人,這些代言人自然是所謂「名牧」,有一定的口才與魅力,方能把產品推銷予更多用家。倘若教牧自認領導力與溝通能力不太強,也缺乏足夠魅力,卻要把這些外來「事工模式」硬銷,往往是吃力不討好;即或堂會採用了,多是「人在政在」(常見是有某位主導某款模式的牧者在位時,事工勉強存留),一旦「人走茶涼」(教牧轉換工場或退休),原先推行「事工模式」則無疾而終。

教會領袖要明白推動任何「事工模式」,不是如同全能上帝一般「言說」便能「事成」,整個流程涉及「領導變革」與「衝突處理」。教會領袖本身未能建立本身的信譽,取信於會眾,貿貿然引入新款事工,阻力是自然而有的,於是「事工模式」能否試用推行,確實是領導力的考驗!
堂會生命周期
差不多,現有可見的成功模式與其所屬堂會的發展年日,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。如華里克(Rick Warren)的「目標導向教會」(Purpose Driven Church)是與美國馬鞍峰教會歷史軌跡相同。2000年3月華里克首次訪港,主領「直奔標竿──建立目標導向的教會研討會」,多達1,500多位教牧及信徒參與,筆者也在現場有些參與。

馬鞍峰教會源自1979年12月,華理克神學畢業後,舉家遷入南加州橙縣,開拓新堂;首次崇拜,只有兩個家庭共七人參與。由堂會第一天,華理克認定教會使命是:「全然委身於大誡命和大使命」而五個層面的事工是環環相扣:敬拜、事奉、相交、門訓、傳福音。健康而增長的堂會,就是能平衡地活出這五個不同目的。

另一位是曾金發(Edmund Chan),他於1987年牧養新加坡聖約播道會(前身為以馬內利團契,成立於1978年),使堂會由17人發展為超過4,000名會眾。曾牧師為此間堂會主任牧師,達25年之久。曾牧師建造的堂會,要精心成為一個有深度的門訓群體。2011年曾牧師成立了「精心門訓教會全球聯盟」(Global Alliance of Intentional Disciple Making Churches),推介各地堂會回歸合乎聖經的門訓之道。

華里克與曾金發,均是神所使用的國度領袖,他們的影響與貢獻毋庸置疑。當本地教牧要模仿這兩位名牧時,要留意是他們牧養的堂會生命周期很大可能與你不大一樣。馬鞍峰教會與聖約播道會,兩間分別於出生期及成長期已接收來自牧者的異象與價值。當堂會由孕育至成長,差不多所有會眾認同與擁抱教牧所教導的信念與價值,會眾自然較易成為「某確類」(a certain kind)的品種。反觀本地堂會成立年期中位數為28年,意味著堂會生命周期多處於成熟期至衰退期之間,會眾多經歷教牧同工之轉換,會眾明顯是「各樣類」(different kinds),對堂會崇拜、教導、牧養與門訓等有不同的理解與愛惡。
會眾身分與價值
堂會由「無」(指事工價值、文化等)變為「有」較易處理;但本身已有價值差異的會眾,由「各樣」形塑為「一樣」就會困難重重。無論牧者要把堂會成為「目標導向教會」或「精心門訓教會」,面對挑戰是堂會已有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價值。當教牧強推某款「事工模式」,他們必然要處理外引事工帶來的價值衝突。倘若牧者不智地只知否定原來堂會的事工價值,只會間接地傷害了會眾的身分與感受。有句話這樣表達:「我不憎恨改變,我只憎恨你想改變我。」

有部分會眾的安全感來自他們習慣唱的詩歌音樂、祈禱方式、聚會形態、事奉文化與溝通渠道等,這些構成了不成文的身分與價值。愚蠢的牧者只會否定前任牧者所栽種的、否定傳統也有其時代貢獻,甚至否定了會眾賴以保護的教會身分與價值。
堂會權力與衝突
教牧要把新「事工模式」引進,他們要預期有至少7年或以上,委身於該堂會內深耕細作,假以年日,才見到具體成果。教牧要有自知之明,任何新「事工模式」的引入,必涉及新舊兩套事工的比較與衝突。堂會採用了敬拜隊,原有詩班與聖樂部部員自然會感到不受重視,不同持分者便有權力之間衝突。當堂主任偏好某些時款事工,其它教牧不認同時,或陽奉陰違地推動,事工的成效自會大打折扣。

有些時候,教牧上任不久便要推動「新政」,為著證明本身的權力與地位,結果未見其利而先見其害。新事工尚未生根建造,權力遊戲經已展開,於是討論事工時間遠多於實際運作事工。其實,問題核心不在於哪套門訓材料,乃在於有權有位的領袖能否虛心受教,開放學習,一起委身於同一信念與價值的事工。

施瓦茨於《自然的教會發展》區別「模式」與「原則」,前者指向「世界某些地方某些教會的確憑著這些概念取得成功的經驗」(16頁),而後者則為「適用於各地教會的通則」。教牧要取用是「原則」(或事工價值),卻非有其本身文化色彩的事工做法。
結論
面對不斷創新的資訊世間,教牧要開放地吸取新知,但同時要智慧地移植「事工模式」,就要思考本身條件:我個人有否領導力與魅力?我牧養堂會正處於哪個生命周期(越年輕與人少,越易適應新模式)?我引入「事工模式」會否危害會眾本身身分與價值?倘若涉及價值衝突時,我能否安然應對,且貫徹始終地推動,直至事工價值成型於這間堂會?

當教牧能坦誠回答這些問題,計算成本後,智慧地與長期地推動新的「事工模式」,經歷十年之後,必沒有人質疑教牧為何這樣做,你所做的果效已能具體說明了。本港教會的亂象,乃是每兩三年便有教會領袖倡導新的「事工模式」,卻從不堅持到底!

(文章刊登於《使命與領導》,2016年11-12月。)
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:www.hkcrm.org.hk
七、好的投資
 
黃文謙
上一頁
六、不好的投資
 
黃文謙
下一頁
胡志偉牧師「本週評論」(第廿二輯)
  • 會堂「事奉項目化」的危機
  • 會堂走過新市鎮的年日
  • 進場又離場
  • 宣信博士與更新教會
  • 教會之好大喜功
  • 勸教會領袖於政治爭議的「不作為」
  • 走進社區的會堂
  • 體制權力的傲慢(下)
  • 體制權力的傲慢(上)
  • 求真求是見寬容
  • 雨傘運動兩周年分享
  • 會堂怎樣應對抽籤的政治?
  • 社交媒體與牧養
  • 新思維與舊操作 - 第九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見聞
  • 牧養初職信徒
  • 會堂中立與選舉政治
  • 本週評論﹙第廿一輯﹚
  • 本週評論(第廿三輯)
最新話題
四十八、百忍成金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4-08
 24
 
九、共同點
 黃文謙
 2021-04-08
 11
 
四十七、人生休止符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31
 48
 
八、公平
 黃文謙
 2021-03-31
 23
 
四十六、放手是為了得著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25
 54
 
七、樂觀
 黃文謙
 2021-03-24
 72
 
四十五、窮則變,變則通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17
 123
 
六、孤單
 黃文謙
 2021-03-17
 105
 
四十四、害怕失敗的失敗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10
 99
 
五、得與失
 黃文謙
 2021-03-10
 84
 
話題專輯
《”武”筆留言》
徐武豪博士
 
《創世記》研讀
徐武豪博士
 
「職場亮光」
黃文謙
 
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
徐武豪博士
 
「哲思破格」
張國棟博士
 
「漁翁撒網」
俞真(Calvin)
 
「真金不怕洪爐火」
梁斐生博士
 
「本週評論」
胡志偉牧師
 
「熱點問答」
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
 
編者/作者
徐武豪博士
梁斐生博士
胡志偉牧師
俞真(Calvin)
關鍵字
家庭人物成長教會社區環境差傳青少年職場聖經靈修長者信仰音樂
回頁頂 
聯絡我們

真証傳播
福音傳播中心
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
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
辦公時間:
星期一至五:
早上9: 00 至 下午6: 00
星期六、日及公眾假期: 休息
訂閱電子報:
請電郵至 info@gnci.org.hk

(852) 2409-1233
(852) 2615-9806
info@gnci.org.hk

網站地圖
機構事工
Tvpluz
人物見証
申請播放
城中話題
機構出版
認識我們
你的支持
福音產品
下載區
手機應用程式

真証傳播 GoodnewscomArray手機應用程式

Apple Store

Google Play Store

訂閱電子報

你的支持

Copyright ©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