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主頁
  • 機構事工
  • Tvpluz
  • 人物見証
  • 申請播放
  • 城中話題
  • 機構出版
  • 認識我們
  • 你的支持
  • 福音產品
  • 聽信真道(亞洲)
  • 機構事工
    • 2021年份
    • 2020年份
    • 2019年份
    • 2018年份
  • Tvpluz
  • 人物見証
    • 人前人後
    • 証焦點
    • 愛生命愛香港
  • 申請播放
    • 表格下載
  • 城中話題
  • 機構出版
    • 「真証傳播」季刊《証信息》
    • 人前人後
  • 認識我們
    • 認識真証傳播
    • 總幹事家書
    • 加入我們
    • 辦公室資料
  • 你的支持
    • 《等一個擁抱》電影包場
    • 感恩・代禱
    • 奉獻方法
    • 付款安全指引
    • 捐獻者權利約章
  • 福音產品
    • 証購網
    • 免費下載
    • 售賣點
  • 聽信真道(亞洲)
主頁   城中話題   胡志偉牧師「本週評論」(第廿二輯)
走進社區的會堂
編者/作者 : 梁國全傳道
活出生命結連
近年來,香港教會談及有關「結連」-生命結連、彼此結連及網絡結連,大家似乎意識到,整個社會正在面對失連的狀態,不論是政治、社會、社區、家庭、青少年及老人家,找不到緊扣和結連的地方,心靈飽受困擾。克萊布博士(Larry Crabb)指出「失聯的心靈」(disconnected souls),原因是心靈的深處沒有被愛與愛的喜悅,也未經歷被信任與信任的甘甜。
根據近日報導,香港人面對生活壓力越來越大,新界東醫院聯網數字透露,情緒病求診的個案連續4年上升,抑鬱及焦慮分別由1,205及830升幅至1,612及1,288;患者需接受心理輔導之外,亦需鼓勵他們多外出活動,以免終日留在家中憋出病(蘋果日報A10,2/11/2016)。這是社會失連的一種實況。

面對當前政局的幽暗,香港教會牧養處境的劇變,除了會堂內的牧養更新與社會課題的回應之外,社區是具有公共空間的場景,地區會堂每天出入,如何實踐生命結連,讓人與上帝連線?誠如洛桑運動再一次確立教會在社會參與的使命,清楚表達教會對社會的責任,傳福音與服侍雙軌並行(《洛桑信約1974》)。會堂屹立社區當中,實踐作為鄰舍的使命,與其處境互動,回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結連(connecting),使心靈得以更新。
實踐牧養循環
曾經有一位牧師在地區教牧團契提出這樣的反思:「你認為你的會堂在社區有其影響力嗎?倘若你的會堂要遷徙往別處,這個社區會有損失嗎?」這是值得思索的問題。沒錯,會堂置身社區不是單打獨鬥,而是大公教會的一員,也是整全教會(Whole Church)的意義。基斯韋特(Christopher J. H. Wright)指出,「按數量的含意,『整個教會』這表述強調使命是所有基督徒的職責,而非只屬教牧人員或專職宣教士。」(註1)換句話說,身處在社區的基督徒都是這個社區的結連者,神透過祂的子民關愛社區,實踐牧養,循環不息。

保羅.巴拉德(Paul Ballard)和約翰.普禮查特(John Pritichard)在其著作《實踐神學導引–服事中的神學思考》對「牧養循環」這樣形容-「牧養循環是一股統整的力量,因為它逼使我們處理具體的現實;這現實,是上帝把我們置於其中。」社區是充滿動態,時刻向我們呈現不同的景況和發出挑戰。(註2)筆者這樣理解,以經驗作起點,再進入探索階段,搜集不同的數據,認識社區的歷史、社經狀況、人口、宗教分佈、文化及地理等,從宏觀作出分析,再到微觀彼此聆聽,察看對應的策略,結連和行動。這種「牧養循環」與聖公會大主教葛林(Laurie Green)提出的「做神學螺旋式流程」(Doing Theology Spiral)的四個階段是相符,透過經驗、探索、反思及回應,以行動實踐出來,成為一個外展社區的牧養循環模式。從叫人「來和看」(come and see),轉化成為「去和做」(go and do)的思維,這是與社區結連的其中一種「做神學」方式。
建立結連橋樑
克里斯塔.佩蒂(Krista Petty)分享會堂與社區結連(Connecting Your Church to Your Community),提出六個步驟(註3),可以成為會堂結連到社區的橋樑,分別是會眾現時對外展福音事工有何看法?會堂目前有什麼外展福音活動?我們如何準備會眾作出回應?社區有什麼需要?有沒有合作的伙伴?如何使每一人都能有份?克里斯塔.佩蒂認為會堂與社區之間建立起橋樑,能逐步使整間教會的人明白,信仰群體不是在四壁牆之內看見神的愛,而是在人群中間;社區得平安,會堂就有平安。會堂也因此能逐步成為一所對外開放服侍的教會(External Focused Church)。筆者認同先為會堂建立起結連到社區的橋樑的重要,否則會堂的行動並不相稱,未見其利,就在內部彼此消耗,結連只會是短暫及短視,變得「碎片化」。

筆者認識一間會堂,經常動員會眾實踐社區佈道及探訪行動,也有與不同機構合作的經驗。依據這些累積的實戰參與和內部評估,組成一個社關事工小組,探索發展不同服侍的可能性。小組成員先走訪有關人士和合作伙伴,了解和搜集關於社區的不同資訊,配合行區觀察,作出分析和思索,整理出他們的事工焦點,先在會堂內作出異象分享和禱告,凝聚力量和支持。跟著,制訂若干行動計劃。事工包括在舊區公園定期舉辦兒童樂園團契,接觸街童;在探訪貧困家庭方面,曾經協助一群居住在劏房的地盤工人,認識勞工權益,向有關方面成功追討欠薪。後來,累積不同的服侍經驗作出反思和整合,再開展關懷露宿者和性工作者等事工。久而久之,小組為會堂建立起一度橋樑,將會堂與社區結連起來。

小的嘗試帶來刺激,總好過停滯不前(Do Not Despise Small Beginning),不論會堂的大小,透過與地區教牧網絡和機構結連,從細小的參與和合作開始,各獻所長,各取所需,氣氛和力量也會較理想。筆者在《還我社區中的教會》曾分享,一位牧者接了一個來電,知悉有批發商可提供五噸豬肉分派,事情就由這間會堂開始,透過網絡的結連,最後經由10多間會堂及機構,再分發給有需要人士。誠然,這卻不是「蜻蜓點水式」的服侍,而是在平常經驗的累積,結網動員,隨時作好準備。筆者見證這間會堂長期在「有限」中努力和忠心,不懼「微小」,卻活出「小即是美」的服侍。
整理本土經驗
「教新」根據2014香港教會普查,正在整理2016年版分區研究報告,嘗試拋磚引玉,舉辦交流會,與各地區會堂一起探討會堂與社區的結連,深化牧養。目前香港分為十八個行政區,地區當中也有大小不同的社區,因著其土地的規劃、人口的分布、地理、貧窮狀況及資源,呈現了不一樣的面貌。掌握地區相關數據和社區特點,將有助地區會堂制定更長遠的使命對策。按著這些分區研究報告顯示,可看到各區會堂的情況,不論在會堂間合作、佈道策略及社區關懷項目等方面,各有不同和所突出之處。分區研究數據有助會堂進一步作出更多想像,尋回失掉的場景。

過去,地區會堂經年累月關懷社區,累積不少經驗,有不同的嘗試和開拓,亦有美好的見證和果效,筆者認為值得同工們有更多討論、文字記錄,神學探索和實戰整合。領域無論是校園網絡、社會服務、福音遍傳、社區探訪、公園佈道、社區飯堂、功課輔導、院牧事工、接待特殊的群體、同區植點服侍、開放會堂場地、社區危機介入及會堂間不同的合作等,可以彼此交流。
結語
引用葛林所言:「當我們仰視耶穌的生平,所看到的正是這種深切投入的道成肉身模式,因此以同樣方式做出來的神學,肯定是一種具改變力量的神學。這些從本土發掘出來的真理確實在述說永恆。」(註4)就讓我們學像耶穌基督,走進社區,結連生命,帶來轉化。
註:
  1. 洛桑大會專頁,《時代論壇》。
  2. 保羅.巴拉德和約翰.普禮查特,《實踐神學導引–服事中的神學思考》(香港:基道出版社,2015),頁108。
  3. Krista Petty, Connecting Your Church to Your Community, 2008. http://www.faithformation2020.net/uploads/5/1/6/4/5164069/five_steps_to_an_externally_focused_church.pdf
  4. 羅利.葛林,《做神學:一同走進處境神學》(香港: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有限公司,2012),頁xvi
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:www.hkcrm.org.hk
八、最好的投資
 
黃文謙
上一頁
七、好的投資
 
黃文謙
下一頁
胡志偉牧師「本週評論」(第廿二輯)
  • 會堂「事奉項目化」的危機
  • 會堂走過新市鎮的年日
  • 進場又離場
  • 宣信博士與更新教會
  • 教會之好大喜功
  • 勸教會領袖於政治爭議的「不作為」
  • 移植模式的關鍵因素
  • 體制權力的傲慢(下)
  • 體制權力的傲慢(上)
  • 求真求是見寬容
  • 雨傘運動兩周年分享
  • 會堂怎樣應對抽籤的政治?
  • 社交媒體與牧養
  • 新思維與舊操作 - 第九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見聞
  • 牧養初職信徒
  • 會堂中立與選舉政治
  • 本週評論﹙第廿一輯﹚
  • 本週評論(第廿三輯)
最新話題
四十八、百忍成金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4-08
 24
 
九、共同點
 黃文謙
 2021-04-08
 11
 
四十七、人生休止符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31
 48
 
八、公平
 黃文謙
 2021-03-31
 23
 
四十六、放手是為了得著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25
 54
 
七、樂觀
 黃文謙
 2021-03-24
 72
 
四十五、窮則變,變則通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17
 123
 
六、孤單
 黃文謙
 2021-03-17
 105
 
四十四、害怕失敗的失敗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10
 99
 
五、得與失
 黃文謙
 2021-03-10
 84
 
話題專輯
《”武”筆留言》
徐武豪博士
 
《創世記》研讀
徐武豪博士
 
「職場亮光」
黃文謙
 
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
徐武豪博士
 
「哲思破格」
張國棟博士
 
「漁翁撒網」
俞真(Calvin)
 
「真金不怕洪爐火」
梁斐生博士
 
「本週評論」
胡志偉牧師
 
「熱點問答」
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
 
編者/作者
梁斐生博士
胡志偉牧師
徐武豪博士
俞真(Calvin)
關鍵字
聖經信仰家庭職場社區長者教會音樂成長青少年人物差傳環境靈修
回頁頂 
聯絡我們

真証傳播
福音傳播中心
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
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
辦公時間:
星期一至五:
早上9: 00 至 下午6: 00
星期六、日及公眾假期: 休息
訂閱電子報:
請電郵至 info@gnci.org.hk

(852) 2409-1233
(852) 2615-9806
info@gnci.org.hk

網站地圖
機構事工
Tvpluz
人物見証
申請播放
城中話題
機構出版
認識我們
你的支持
福音產品
下載區
手機應用程式

真証傳播 GoodnewscomArray手機應用程式

Apple Store

Google Play Store

訂閱電子報

你的支持

Copyright ©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