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主頁
  • 機構事工
  • Tvpluz
  • 人物見証
  • 申請播放
  • 城中話題
  • 機構出版
  • 認識我們
  • 你的支持
  • 福音產品
  • 聽信真道(亞洲)
  • 機構事工
    • 2021年份
    • 2020年份
    • 2019年份
    • 2018年份
  • Tvpluz
  • 人物見証
    • 人前人後
    • 証焦點
    • 愛生命愛香港
  • 申請播放
    • 表格下載
  • 城中話題
  • 機構出版
    • 「真証傳播」季刊《証信息》
    • 人前人後
  • 認識我們
    • 認識真証傳播
    • 總幹事家書
    • 加入我們
    • 辦公室資料
  • 你的支持
    • 《等一個擁抱》電影包場
    • 感恩・代禱
    • 奉獻方法
    • 付款安全指引
    • 捐獻者權利約章
  • 福音產品
    • 証購網
    • 免費下載
    • 售賣點
  • 聽信真道(亞洲)
主頁   城中話題   胡志偉牧師「本週評論」(第廿六輯)
劣勢下教會的應變
編者/作者 : 胡志偉牧師
面對香港教會前景,筆者相信教內教牧與信徒樂觀的較少,悲觀的較多。在目前習權年代,政治正確左右了常識與判斷,本港教會於此惡劣形勢下如何應對,確實沒有簡單的標準答案。

面對不確定的未來,教會不應放棄其異象與使命;然而教會要反思過往賴以成功的模式與策略,繼續照做,可能不合時宜。任何堂會、機構、差會與神學院等發展經過廿年或以上,必會出現「組織老化」(失掉彈性、行政官僚)、「聚會疲化」(失掉原先吸引力、掙扎求存)等現象。堂會要發揮影響力,必須更新其事工文化,創造空間,才能不斷向前成長。
事工要鬆綁
過去穩定的年代,堂會事工可以保持不變,然而現今急變的時勢,堂會體制與事工若過度繁忙,沒有空間,就不能作出適當調動,回應突發的需要與挑戰。試想想,堂會事工行事曆聚會排得緊密,教牧與會眾疲於跟著聚會走,哪有空間應對突發而來的事件?

不少事工與聚會原意甚好,但隨著年日發展,已失卻其異象,領袖明知事工已失效,但礙於面子與人情,不敢結束有關事工與聚會。明智的領袖,知道任何事工與聚會形式(非指崇拜)有其中止的時刻。堂會倘若不刻意除掉若干事工與聚會,就沒有容量來承載新生的事工與聚會。團契生活不會中止,但相交的形態,可透過小組、敬拜隊或詩班、使命小組與導師會等。

有些堂會於其內部組織,不斷因應事工增多而加添部門,形成科層化結構,結果是架構龐雜,常常出現議事人多,做事人少的景況。簡化組織與會議,乃是領袖要重新學習;領袖改變其「事事關心、樣樣控制」的心態,強化溝通,建立信任,決策與執行便能暢順。

堂會要有效回應時代,領袖於事工規劃要有遠見與智慧,減少「不必要」事工消耗信徒可支付的時間。我們想像會眾一星期內平均只有兩節時段參與堂會聚會,我們要思考怎樣善用會眾付出的時間與恩賜。假如堂會事工繁忙,信徒同樣忙碌,疲於應付大小聚會,不利於靈命的培育。筆者預見堂會會眾老齡化,參與事奉人手會短缺,年輕一代不喜歡做上一代喜愛的事工與聚會。堂會體制與事工,若不及早鬆綁,只會限制事奉人手,自做困局。
活力能自發
初期教會於羅馬社會產生震撼的影響力,不是基於教會領袖有精明計劃,良好的行政管理,從而成為成功堂會。相反,初期教會及其後歷史,大多不是領袖銳意門訓、直奔標竿,就能產生國度影響力。

Michael Green於Evangelism in the Early Church指出基督徒群體外展佈道的成功,就是自發的活力。學者Rodney Stark於Cities of God也有相同的觀察。教會能發揮使命,就在於有一群委身於福音使命的群眾,不畏外界的敵對勢力,自發地隨時隨地與別人分享信仰。福音的大能,正反映於此種由下至上的自主自發力量。

可惜的是就筆者觀察,不少華人堂會事工文化與此相反,堂會領袖過度用心為會眾安排了各式各樣的聚會,信徒需要差不多樣樣照顧。過度照顧的牧者,如同直升機家長一樣,「專業主義」間接造成信徒只會倚賴堂會與領袖的不當心態。面對前面日子,宗教控制必會加強;我們要培育是一群不倚賴有型堂會(如建築物與事工組織等)與專業教牧,也能自主與其他信徒一起聚會敬拜,自發與別人分享福音,自身透過讀經、祈禱、閱讀與退修,餵養個人靈性。

領袖要培育一群獨立自主的信徒群體,這些信徒不是否定現存堂會組織,乃是知悉與辨識有形堂會的限制。不少人對潘霍華的「去宗教化的基督教」(Religionless Christianity)有所誤解,他其實指出當時建制教會的限制,只有認信基督的群體走出倚賴心態,才能邁向「為他者而活」的成熟。

「上帝正在教導我們,我們生活為人,可以不要靠賴他。與我們同在的上帝,就是離棄我們的上帝。……這就是基督教與其他宗教主要不同之處。人的宗教意識使他在痛苦時去仰賴世上有力的上帝,以上帝為救星。聖經卻指引他去尋找一個無能無力和受痛苦的上帝。唯有受痛苦的上帝才能幫助人。我們所描述的已成長了的世界,是在於放棄了對上帝的錯誤觀念,且準備為聖經所指示的上帝而戰鬥;上帝以祂的軟弱去征服世界的強權。」(《獄中書簡》,141頁)
力量可匯聚
本港教會擁有不少資源(如人才、物業房產、醫療、社會與教育服務等),然而宗派山頭林立,要凝聚力量,確實不易。廿年前,三十年前,不同領袖可以坐下來,一同討論教會整體面對的挑戰。「香港教會更新運動」昔日曾作此平台交流角色,但今非昔比,已不能作此聯繫中介。

當宗派與機構領袖各自忙於經營本身事工,各自精彩卻不能匯聚,造成資源不斷浪費於相同與類似的事工,或只能產生零散火花,未能結合力量,集中火力,締造深遠的果效。

Malcolm Gladwell於《引爆趨勢》(The Tipping Point)指出「關鍵少數人」(Law of the Few),團結一致,能發揮「黏結作用」(Stickiness Factor),再配合「處境的力量」(Power of Context),可使細小行動達成重大影響。

教會面對前景,若不走出本位,只求樹身自保,卻不關注森林火勢,同樣是難以倖存!是時候,重建有共同心志領袖之互信,意見與取態不同不是問題,重要是明白與體諒,可溝通便要溝通,否則各自孤立,更易被擊破!
結語
筆者期盼教會事工要鬆綁、活力能自發與力量可匯聚,作為堂會應對當前形勢的挑戰。
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:www.hkcrm.org.hk
第十章:無產階級──耶穌是誰?
 
上一頁
無產階級──耶穌是誰?(四)
 
梁斐生博士
下一頁
胡志偉牧師「本週評論」(第廿六輯)
  • 正視牧職的壓力
  • 堂會要正視性騷擾事件
  • 敢於教導
  • 重建「勉導同行」關係
  • 在撕裂世代中跨代同行
  • 不要失去他們
  • 活出佈道的生命
  • 我們的母語不是謊言
  • 「後繼一族」振作吧!
  • 希律威權下的教會
  • 辨識陰間與地獄
  • 廢除權勢的十架
  • 受審判的彼拉多
  • 香港教會與社區發展
  • 省察「疏忽之罪」
  • 辨識堂會的層次
  • 後葛培理年代之福音運動
  • 本週評論﹙第廿五輯﹚
  • 本週評論(第廿七輯)
最新話題
四十八、百忍成金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4-08
 24
 
九、共同點
 黃文謙
 2021-04-08
 11
 
四十七、人生休止符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31
 48
 
八、公平
 黃文謙
 2021-03-31
 23
 
四十六、放手是為了得著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25
 54
 
七、樂觀
 黃文謙
 2021-03-24
 72
 
四十五、窮則變,變則通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17
 123
 
六、孤單
 黃文謙
 2021-03-17
 105
 
四十四、害怕失敗的失敗
 徐武豪博士
 2021-03-10
 99
 
五、得與失
 黃文謙
 2021-03-10
 84
 
話題專輯
《”武”筆留言》
徐武豪博士
 
《創世記》研讀
徐武豪博士
 
「職場亮光」
黃文謙
 
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
徐武豪博士
 
「哲思破格」
張國棟博士
 
「漁翁撒網」
俞真(Calvin)
 
「真金不怕洪爐火」
梁斐生博士
 
「本週評論」
胡志偉牧師
 
「熱點問答」
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
 
編者/作者
俞真(Calvin)
徐武豪博士
梁斐生博士
胡志偉牧師
關鍵字
青少年差傳環境聖經人物教會家庭音樂靈修成長信仰職場長者社區
回頁頂 
聯絡我們

真証傳播
福音傳播中心
香港新界葵芳貨櫃碼頭路71號
鍾意恆勝中心1203室
辦公時間:
星期一至五:
早上9: 00 至 下午6: 00
星期六、日及公眾假期: 休息
訂閱電子報:
請電郵至 info@gnci.org.hk

(852) 2409-1233
(852) 2615-9806
info@gnci.org.hk

網站地圖
機構事工
Tvpluz
人物見証
申請播放
城中話題
機構出版
認識我們
你的支持
福音產品
下載區
手機應用程式

真証傳播 GoodnewscomArray手機應用程式

Apple Store

Google Play Store

訂閱電子報

你的支持

Copyright © 2021 GoodNew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真証傳播. All Rights Reserved